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佳人在侧第180节(1 / 2)





  公孙佳也笑了:“那您就等着看好吧。”

  直到与夏寄谈完了,赵俭才得到了机会见一见这位“妹妹”。他比公孙佳大不了多少,一旦有了名份,哥哥听妹妹的训,就有点让人尴尬了。

  赵俭却是一派坦然——这又不是亲生的妹妹,训就训吧。之前也不是没当过跟班。权当是一位老师了,师生的年纪就随意了!

  荣校尉从旁一看,心道,赵氏三代之内是不会衰落了。司徒祖孙三代,固然有清高之气,却是知道谁能干谁不能干,肯折节相交。

  赵俭是来跟着观摩的,话不多,互相问候完了之后他就默默地跟在帐前。公孙佳读了赵司徒的信,并没有就开始说教——快到地方了,到了地方让赵俭加入进来干活,边干边练出经验来吧!

  赵俭来得正是时候。

  赵俭也有两把刷子,他来之前做过功课的,夏寄捎完信、送完东西没做停留,第二天就走了。夏寄一离开,赵俭就寻公孙佳说话去了,他拿出了自己准备的规划蓝图来。

  城防图,单宇、元铮等都是看得懂的,因为抄家灭门的时候要用到,这规划蓝图……从来没学过!

  看公孙佳的样子,是要自己先研究研究,两人就识趣地退了出来。因为单宇有话要跟元铮说!个混蛋,居然趁虚而入了!她要跟元铮先协调,怎么着值夜的差使得他俩轮流着来!

  理所当然的,谈崩了。

  元铮只是摆出了一个事实:“你还不如小秋能打,更比不过我,轮值是‘宿卫’懂吗?是护卫,轮不到你的。”

  气得单宇跳脚:“你好为君侯着想,你好忠心!轮不到我也轮不到你!小秋还是义子呢,你是什么?”

  元铮板着脸说:“七百六十二。”

  “啊?”

  “来来回回这些年,收做义子的有七百六十二个,好稀罕的么?”

  单宇觉得不对味儿,不过,无论如何,先怼了再说其他:“你瞅瞅这外头,君侯手下几千几万号人呢,你做这几千几万个里头的一个,你真稀罕,哦?”

  元铮给了她一个白眼,气得单宇一个倒仰,这下彻底谈崩了。

  第170章 赵俭

  单宇、元铮谈判没谈出个结果来, 公孙佳研究赵俭带来的图纸也没有敲定最终的方案。

  赵俭的方案太过规整了!

  她对筑城并不精通,赵俭在拿出蓝图之前研究了多久不好讲,她的的确确是临时抱佛脚, 在出发前半个月才把筑城的步骤、要领临时搞明白的。公孙佳本来还寄希望于赵俭能有什么令她眼前一亮的方案, 看一看蓝图, 她觉得赵俭可能跟她是照着同一本书学的。这蓝图样样都合乎规范,堪称样本。

  给它扩大个几倍都能照着盖座京城了。但是公孙佳并不满意,因为这就是个照着书本硬扒下来的作业,可能比公孙佳看过的资格还少。

  公孙佳还看过些边城的资料,她心里的新城与书本上四方规整的城池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地形的关系, 世上几乎没有完全方正的城池,即使是大平原, 也会因为河流的走向以及耕地、风水等原因而有些不规则。何况边城?它接下来必然会有可能迎送大军,也许会被敌军围城, 也有可能开互市榷场……这些都要考虑到。

  但是新城究竟要修成什么样子, 公孙佳现在也无法敲定个最终的方案——她也没实地考察过。一口否决了赵俭的提案又不太好, 公孙佳考虑怎么让赵俭知道,他这个图纸并不适用。

  公孙佳沉吟不语, 赵俭有些紧张, 之前他也没干过这样的大工程, 图纸是他翻了家中藏书, 比着营造范式硬扒下来的。

  彼时,建造城池也就这么些个要领,什么筑墙、排水、背风之类的。大家都这么干,他也就这么干了。他家里也没有人擅长这个,这个活计说是规划,多少有点工匠的嫌疑。也不是说这活计就一准低贱, 只是……与世家子弟心里那种指点江山不大一样。

  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他这准备工作应该是做得不错的。不过家里对公孙佳的评价都不错,更甚得赵俭也紧张了起来,想听她能有什么高见,又怕她挑刺挑得太犀利,自己太尴尬。

  公孙佳看了一阵儿,问道:“这是比着营造范式做的吧?”

  赵俭道:“不错,是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地方么?”

  公孙佳说:“我也不是很懂营造,我把随行的匠师叫来,你听他们说的就能知道了。他们原就是要干这个的,不过他们吵吵了一路也没有个定案来。”

  她此行早有准备,也带了些懂行的,流人里也有些匠人,她手下还有那些个给她造房子的匠师,这群人已经吵了好一阵子了。画图纸的对工匠有要求,说工匠手艺不行,工匠说画图纸的这是难为人。

  之前公孙佳召他们问话的时候,他们就互相吵,吵的结果是到了地头再根据情况调整。因为一地筑城,土质如何、气候地理如何都很重要,如果选址不对,极有可能城墙盖到一半就塌了。又或者城建好了,来年附近河流涨水,把城给淹了……

  眼看将到目的地,一群人依旧吵个没完,如今又加入了一个赵俭。赵俭与一群匠人争了两天,大队人马已经到了预定的目的地,赵俭忽然福至心灵,问公孙佳:“你的心里是不是已经有了定论了?”

  公孙佳道:“并没有,我只有些要求。”

  赵俭道:“愿闻其详。”

  公孙佳道:“我不管你们什么规制,只要不逾制,建成什么样子无所谓,好不好看也没关系。只要它实用!这是边城,将来是要打仗的。一是要正面敌军,守住坚城,二是要预备着官军路过的时候可以依凭,三是要便宜农垦。”

  赵俭还是有他的坚持,他在家书里写了公孙佳不少好话,认为她对自己颇有启发。譬如这个“实用”,就很给他冲击。他原本是认为一切都要依着礼制而行,没有明的律法也有潜规则。但是筑城这事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城是不可能方方正正的。

  这座城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它要尽可能的自给自足,开垦荒地需要农田水利,城市生活要用水。为了保证一个比较正的南北方向,配合水源的分配、耕地的布局以及河流的走向就让这座城的形状被迫拉长、扭曲。

  赵俭也有他的坚持,还是觉得这形状至少要规整一些,歪七扭八的他接受不了。他也给出了理由:“一座新城平地起,正好规划,规划得方正些,现在建起来也顺手,日后管起来也更方便。”

  最后它成了个穿靴戴帽的梯形——还修了瓮城。城池本身就不规整,坊市的划分也就没办法完全的四方,它也是斜线,好在中轴线还比较正。

  蓝图敲定,赵俭、薛凭等人会同匠人驱使流人开始筑城。薛凭还要会同汪斗等人,再安排流人垦荒。以青壮为主力筑城,老弱妇孺垦荒。也依着朝廷颁布的法令,垦荒者五年不纳税。

  实在也是没得纳,就一片荒地,庄稼还没收上来就要收税,岂不是要将人真的逼死了?

  每户人,只要他们能垦出地来,就造图册,颁布给他们地契,以为产业。公孙佳自己也没闲着,手下人正多,顺手也开了些地出来,安排薛凭顺便打理这一处产业。赵俭有心跟着学,只恨自己没带几个人,只能饮恨。

  这也是权贵们惯常的手法,每到一处新的地方,没有别人的势力的时候,普通人是干不过他们的,他们又可以避开与旧族之间争利。

  赵俭每日虽有事做,然而不能给自己家族扩大产业,未免有些心痛。见公孙佳一边数日只驻扎在旷野,忍不住去问公孙佳:“你是宣抚使,难道要在这里看着这城筑起来再走吗?那可要白耗好些时日了。”

  粗筑一座城吧,只打个地基建个城墙,城里的房屋先不建,至少也得俩月。因为他们人少,这两、三个月还是因为新城初建,人人有房分、有地分,干活不惜力,且是在边地,担心城墙修得不快会被胡骑突袭,人人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