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早安!三国打工人第546节(2 / 2)


  张辽在马上的身形忽然滞了一下,而后他恍然大悟了。

  他所担心的,是袁绍的阵线太长,如果突然攻向许城,这里就需要守一守。

  刘备所担心的,是袁谭的诱兵如果真的切断了青徐与兖豫之间门的联系,他怕守不住睢阳,必须要退回许城。

  “主公最怕的也不是这些,”她说道,“他手里的兵力也足有五万了,虽不能倍于袁绍,但亦有一战之力。”

  “那刘使君究竟担心何事?”

  “担心领兵时不能如臂使指罢了,”她转过头,“不是什么大事。”

  城外的兵马越来越多,前军已经走出数里,中军才堪堪出发。

  刘备也正是此时准备上马离城的。

  他将自己那些心思掩盖得很好,于是没有人看得出这位统帅的心事。

  ……韩信究竟是怎么用兵的呢?

  ……袁本初又是怎么用兵的呢?

  兵马过了一万,那密密麻麻的身影已经看得刘备担忧,现下加上民夫与工匠,还有尾随在兵马后面的流民,队伍就成了长河。

  而他从来不曾指挥过这样庞大的军队,他的命令要如何下达,自中军下达的命令,又要多久才能到前军处?

  睢阳四周多河,这支兵马到时候要如何渡河?阵容会不会乱?士兵会不会跑散?粮草补给能不能跟得上?城外有没有适合扎营的地方?

  刘备脑子里被这些琐碎的,并不英雄豪杰的忧虑所占满了,他甚至在心底有了一丝对袁本初的同情。但他不知道袁本初是极信得过手下谋士们的,他将这些琐碎的事情都交给了他们,然后也只付出了谋士们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他却始终没办法下手去整治的代价。

  在旁人看来,这位统帅的表情沉静威重,有一种喜怒不形于色的威仪,任谁也没办法从他脸上猜到心里正在想什么。

  他们也感觉不到这一仗在刘备身上施加的压力。

  他们只看到刘备骑在马上,一身战甲在阳光下散发着光晕,如天神下凡。

  “大汉有了刘使君,”他们这样窃窃私语,“兴有望了啊!”

  “当统帅的总会有压力,”她同张辽和司马懿这样解释一下,“这没什么丢人的。”

  司马懿撇了撇嘴,却没吭声。

  “如果你的身家性命,还有成千上万人的生死皆决于你一人之手,”陆悬鱼说道,“你也会忧虑不安的。”

  “在下觉得,在下才疏学浅,或许将来也没有什么领兵打仗的本事,”司马懿声音平平地说道,“但行事自若以处,在下还是做得到的。”

  ……这人心理素质这么好的吗?她歪头看他一眼,决定有机会试试。

  但他转过脸来,又问了她一个问题:

  “将军也是如此吗?”

  她在每次打仗之前,也会忧虑不安吗?

  营里正在忙,忙好几件事。

  将军写信回来,说要建一个破阵营,要挑沉着冷静身材壮硕力气大的老兵进营,要给这一营配全新的武器,等将军回来时,还要亲自带这个营训练!

  这是什么待遇!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待遇啊!

  跟将军混个脸熟,就意味着跟中军营的亲兵们也混个脸熟了,那接下来只要将军身边的亲卫有了空缺,是不是就有机会得到内推了!

  破阵营的待遇就更不用说了,别的营吃饭,这个营是要吃肉的!虽然没有那么多鲜肉供给,但穷人家苦出身的兵卒哪里会嫌弃肉干熬的汤!况且他们连饭都吃的比别人好些,将来上战场难道还怕没有功劳和犒赏吗?!

  于是自从消息传出来,兵营立刻就炸了,无数人白天忙活,夜里也忙活,跟个耗子似的一个帐篷钻一个帐篷,队率的路子走不通就走功曹的,功曹的走不通就厚着脸皮去求求部司马。

  他们想得那样简单,以至于太史慈不得不出来提醒他们。

  “此营与先登无异,待敌军马铠兵至时,旁人或可退,破阵营却是一步也不能退的!”

  这一点也没吓住士兵们,他们嚷得更大声了。

  “不就是骑兵吗?谁没见过呀!”

  “长·矛一上,还用剁什么马腿!”

  “咱们都是经过见过的,将军!你就放心吧!”

  “太史将军,选我!选我!我不怕死的!”

  这样嘈杂的声音每天喧哗在军营里,气氛衬得更加燥热,于是另一件本来不需要士兵们去忙的事也就跟着忙起来了。

  快过年了。

  才十一月下旬,各种过年吃用的东西已经跟着寒衣送过来了。

  士兵们排队去取,兴高采烈地拆包裹,然后边看边哭,边吃边哭,边睡边哭。

  哭过之后他们立刻也开始忙着往家寄东西了,官渡这里没有村镇,但大军驻扎的地方一定有平民跟着,因此他们还是能买到点当地杂七杂八的东西。

  这里有什么特产吗?没有吗?有染色染得很漂亮的布吗?有手艺精巧的铜簪吗?有新奇的花布纹样吗?有糖人吗?有果子干吗?有大蒜?大蒜来点也行啊!

  花点钱不要紧,他们冲锋陷阵赚来的赏赐就是为了花的!这个岁除他们是一定回不去家了,那要是这些土特产能带回家当年货也不错啊!

  再说他们不怕破费!只要能选入小陆将军新建的那一营,银钱布帛粮米什么都有了!现在把身上的东西都送回去,将来再背一个沉甸甸的包裹回家!

  当陆悬鱼骑在马上,居高临下地注视着这座列阵迎接她的军营时,司马懿从她的脸上得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