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早安!三国打工人第461节(1 / 2)





  “说实话,”他又一次端起汤碗,唏哩呼噜地一边吃面,一边喝汤,“有什么队率想不到的,看不到的,你替他说了,省得将来他误了军纪,连你也一起论罪。”

  “小人不曾见到什么异常……”车利过了一会儿才小心开口,“小人只是察觉到前军的灶多了……”

  蹋顿的动作忽然停滞了。

  这碗汤做得的确美味,无论是细嫩的鱼肉,还是有嚼劲儿的面疙瘩,咬在嘴里的感觉都很美妙。

  但其中的鱼刺还是无法剔净,哪怕他再怎么谨慎地吃,只要一分神,那根小小的鱼刺就滑落进喉咙里,卡在了不知什么地方上。

  但蹋顿强迫自己将注意力从那根鱼刺转移到这个斥候身上。

  “你说什么?”

  陆廉的前军和后军是脱节的,这意味着他的前军不可能有那么多辎重粮草带在身边,也就意味着时间久了,前军就得挨饿。

  所以随着时间推移,前军的灶越来越少才正常。

  “后军呢?”

  “后军势大,不能详查,”斥候犹豫地说道,“但总觉得后军起的烟少了些……”

  “胡说八道!”立刻有人驳斥他,“濮阳若有援兵,河面若有粮草至,必至后军,人只会多!不会少!”

  斥候又赶紧趴在地上,一声不吭了。

  现在所有的人都看向了大单于。

  陆廉这两个营的士兵都好好地待在营中,不曾出来,这是分兵报给蹋顿的,因此士兵数量不该有增加或减少。

  ……那么斥候觉得一边的炊烟渐渐变多,一边炊烟渐渐变少,又怎么解释呢?

  当然,蹋顿也可以无视这个颇不起眼的细节,只要没有亲眼见到陆廉的士兵出营,就不用去管这件事。

  ……但他都知道陆廉继续等下去是不智之举,难道陆廉自己不知道吗?难道她就会如平庸之辈一般,坐以待毙吗?

  如果她不愿的话,她又该怎么做呢?

  第418章

  那根鱼刺很细,很软,扎在喉咙里其实也不怎么痛,他可以大口吃两块麦饼,又或者让哪个汉人的医师过来替他瞧一瞧,但当他全神贯注地揣测陆廉时,那根鱼刺似乎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陆廉”在雒阳杀猪时,有一个更低贱,更卑微,被王莽之后的汉人认为“二名非礼”的二字名——陆悬鱼。

  有乌桓人嘲笑过这个名字很不通,离了水的鱼岂不成了别人的盘中餐?它已经成了盘中餐,还能伤害到谁呢?

  现在蹋顿摸了摸自己的喉咙,感觉那根刺似乎变得更尖锐,也更坚硬了一些。

  “她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他端坐在榻上,这样高深莫测地说了一句。

  下首处的几名亲信互相看看,立刻就着这个思路开始延伸。

  陆廉既然不愿困守孤寨,那她就需要出击,需要决战。

  但文丑的骑兵是她没办法提起主动决战的,骑兵这样金贵,就是因为他们永远有主动选择战场的特权。

  ——所以,陆廉能选择决战时机的敌人就只剩下蹋顿。

  当这群亲信议论纷纷,终于有人讲出这句话时,蹋顿的眉头轻轻皱了起来。

  他抬起眼帘,看向下首处这群人。

  他们不是阿谀奉承的小人,而是他所倚仗的心腹,他们不仅骁勇善战,其中还有几位堪称部族里的智者。

  当他们也沿着他的思路继续推演下去,并且找到了一个极其合理的方向时,蹋顿的内心告诉自己:那是正确的方向。

  陆廉趁着夜色,将中军渐渐前移到前军的阵地上,而中军大营里只剩下拱卫后军,连接前后军的部分兵力,她会这样决断,就是因为她要尽快消灭他的主力!

  这位大单于从一旁的银质餐盘里拿起了一块胡饼,从中掰开,往里塞了点肉酱,然后示意那个斥候上前。

  “你们起得早,现在日上竿头,八成又饿了吧?”

  蹋顿微笑地看着双手颤抖着接过那只肉夹馍,感动得直流眼泪的斥候,“吃饱了继续去探查,你是个好战士,以后,你不仅能在中原得到一块土地,还能得到居住在土地上的奴隶和牛羊。”

  那个胡饼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蹋顿是想象不到的,因为正常人想一想,只想得到那个斥候一定是感激涕零,肝脑涂地,一心为大单于效生效死的。

  但那个斥候是因为什么,得到了这个肉饼呢?

  ——那自然是因为他查到了陆廉悄悄向前军营寨运兵的蛛丝马迹。

  继续往下想一想,他要做什么,才能继续获得大单于的奖赏?

  ——更多的蛛丝马迹。

  当同伴们用艳羡的目光注视着车利手中那只香喷喷的肉饼时,有些事情已经悄然注定了。

  在第二天,第三天里,斥候们源源不断地汇报着陆廉趁夜行军的证据,比如说他们曾在夜里见到箭塔上的士兵挥动火把,向下面发号施令;比如说他们见到这条十里长的路上,有新鲜的脚印往返;比如说他们见到中军的炊烟越来越少,前军的炊烟越来越多。

  他们其实并没有见到那支在漆黑的夜里悄然行军的队伍。

  但这些蛛丝马迹已经足够令大单于奖赏他们了——那就够了。

  在蹋顿与文丑的信使匆忙起身离营时,蹋顿站起身,志得意满地望着他的亲贵族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