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166 二龙山说反殷洪二(2 / 2)

可是为什么离帝辛越远的人,反而越清楚帝辛干了哪些坏事儿呢?恐怕只是因为他亡国罢了。

而接下来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树典型,可怜帝辛变成了纣王。

苏木在多方查证后,总算得到了相对比较靠近真实的相关信息。

帝辛自由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通过刻苦习文习武、达到了博闻广见、文武双全的境界。

而当时作为诸侯国的周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年轻时曾与帝辛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史书中并没有交代),至于姬昌最终的结局,嗯,很可能被所谓“残暴的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封神故事中所说的那样,因为上贡了几件小玩意就被释放回家。

姬昌败亡后,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帝辛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帝辛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给了周国重整旗鼓的喘息之机。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帝辛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帝辛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

苏木查阅到,“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据说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帝辛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然后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长江流域得到了发展,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帝辛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帝辛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帝辛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对于这段历史,不管是从苏木个人角度,还是从“专家”角度,相对来说都是更真实的,只不过苏木这个家伙是个看小说看出了一定境界的人,让他冷不丁接受这个“真相”,还真得让他颇为震惊。

但是震惊过后,他却发现,这才是玩这个游戏的乐趣!

如果什么剧情,什么内容都是既定的,已知的,毫无冒险可言,哪还有什么意思!

苏木思考了很久,此时这个把他总结出来的想法跟殷洪说了起来。

“殿下,大王身手百姓爱戴,此乃实情。而周国欲反叛称王,故此散播谣言。昔日汝母姜皇后更是听信人言,干政篡权,助其父姜桓楚叛国。此亦是事实,若殿下真是道德之士,心系国民,想来殿下知道应当何去何从!”

殷洪说白了其实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幼年懵懂之时遭逢大变,被赤精*子带走后一直听从其教诲,可以说一时之间要想改变他的想法其实很难。

“申师叔所言着实令弟子吃惊,弟子一时之间左右为难。”

“殿下,首先你是成汤苗裔,王上百年之后,继嗣无人,社稷倾颓,如何见列祖列宗?再者你身为人字,父王蒙冤,不思正名,人云亦云,竟然伐父,实在愚迷!更有姬发造反,你不阻止,反而助长其火焰,实在令人捶胸顿足愤恨难平!”

苏木说得声情并茂,竟然都感染了静寂林和孤胆英雄两人。

静寂林小声感慨道:“阿木纯粹把自己当成申公豹了!这话说的,简直有理有据、入情入理,他做不成任务、改不了剧情,还谁能!”

孤胆英雄也道:“阿木这家伙是不是那个传销组织里出来的啊!这煽动水平,高啊!”

就连庞弘四人都被苏木的话给感染了,“殿下,你贵为商朝千岁,虽幼时遭王上狠心赐死,但想来是王上一时怒火,终究骨肉相连啊!”

殷洪忽然转过头问庞弘,“赐死?庞将军此言何解?”

“呃……吾听传言,数年前王上赐死姜皇后,一并赐两位殿下鸩酒。”

“胡说!”殷洪一挥袖子,“幼时母后遇难,父王并未伤我与兄长,只是彼时家将方弼、方相担心我二人安危,胡乱劫走。此事我记得深刻,怎能允你胡说?”

“殿下有所不知,如今天下皆传言两位殿下被王上所厌,大抵是从广成子、赤精*子处得来。”

“师伯与师叔怎会扭曲事实?”

“恐怕只为诋毁王上!”

殷洪脸气得通红,狠狠一跺脚道:“申师叔,弟子今日非是不尊师道,而是大义当前,自有先后。古来天地君亲师,有其道理!庞弘,改旗号为商,吾等助父王讨逆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