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4章(2 / 2)


  到了定名那天,他父亲特地请来京城当年第一笛师鼓儿封,替他品鉴这支笛子。鼓儿封从他手中接过笛子,先细细摸抚审验了一道,连连点头,露出赞许之意。于仙笛这才略松了口气,但见鼓儿封两根食指均缺了一截,心里暗暗纳闷,父亲该请个能吹笛的人才对。然而,鼓儿封却横过那只笛子,道一声献拙,便吹奏起来。他略跷起两根残缺食指,用其余三指按住孔位,手法瞧着有些古怪,却竟丝毫不碍乐音。曲为《杨柳引》,笛声一响,便觉春风如缕、春水如碧,丝丝嫩柳拂人面,丛丛青草遍天涯。一曲奏罢,众人都齐声喝彩。鼓儿封却笑着说:“缺指人冒渎佳笛,献丑。果然碧梧栖小凤,这笛已是名家品格。不过……既然于兄要我来鉴笛,贤侄又年轻,将来路还长,我便直说了。贤侄烤竹时恐怕添了顾虑,失了常心,烤得略久了些。竹中水气被烤尽,新吹时,音色倒也清润,但竹壁如肤,亦有毛孔,失水后毛孔张大,久后水气返潮渗入,音色便要暗闷。”

  他听了后,像挨了一重锤,沮丧了许久都难以释怀,不停拿废竹来烤,看似在苦练技艺,实则是在自罚。幸而被父亲察觉,及时喝止。鼓儿封听说后,也来开解他,说自己当初学笛时,也是这般,若当众吹错一音,梗在心里许久都不散。再吹到那里时,总有些忌惮,始终吹不好。后来经老师点醒,才明白,不论学艺还是为人,皆难免出错,不同者在于如何对待这错——有一等疏懒人,错了便错了,浑不介意,更不知改过,这等人万事都难做好;另有一等利落人,错了便改,改后便进,这等人时时清朗、日日皆新;还有一等狷介人,做错一桩事,错倒在其次,更重在心病,或耻或疚,久难释怀。究其因,只是自视过重,觉着自己绝不该出错。这叫以错为牢,自囚自陷。唯有打破这自重之心,才能得解脱。

  他当时听了,不由得汗流后背,自罚之心却也随之而散。那之后,他再不敢自视过重,行事处世因之松畅了许多。可这两天猝闻妹夫之死,自责自罚之心重又生出。他长叹了口气,暗暗提醒自己,这桩灾祸可悲可悼,妹夫死因也应去尽力查明,但莫要以此自囚。

  想明白后,心里顿时松了口气,他又继续走进下一家酒肆。又连问了五家,依然没人记得典如琢。他并不泄气,又去了第六家,见一个伙计正坐在门外石墩上晒日头,便过去询问。那伙计一听“典如琢”,连声说记得,随即站起了身子。

  于仙笛忙问:“他是和什么人一起来的?”

  “没有别人,他独个儿进来的。”

  “哦?”

  “典二爷进来后坐到角上那张桌边,要了一角酒。我问要什么下酒菜,他呆愣愣地沮着脸,失了魂一般,根本没听见。我又问了两遍,他才说随意上两碟。他往常也和朋友来过我家店里,一向文文气气的,并不是这般模样。我也不敢多嘴,便去筛了酒,又端了一碟抹脏、一碟瓜齑。他吃过了酒,酒钱都没给,就晃晃荡荡走了。我赶忙追出去讨,他从钱袋里取出一陌钱,甩给了我。我忙说酒钱八十文,抹脏二十五文,瓜齑十文,还差四十文钱。他听了,又从钱袋里连抓了两把钱塞进我手里,随后便走了。那时天已经黑了,我忙跑到灯笼边数了数,多了两文钱,忙唤他,他却头都不回。我便没再追,回到店里一瞧,那两碟菜原式原样,一筷子都没动,酒也还剩了小半。我当时心里还纳闷,不知他遇见了啥难心事。昨天听一个老主顾说,那晚回去后,典二爷竟上吊死了。”

  于仙笛听后,不由得愣住:这么说来,典如琢是先遇见了什么事,让他失魂落魄,而后才独自进到这家酒肆吃闷酒。

  他究竟遇见了什么?是在哪里遇见的?

  第十一章 飞龙

  局方而静,棋圆而动。

  ——《棋经》

  昨晚,张用走后,黄瓢子和浑家阿菊商议到深夜。

  阿菊一向最要紧团拢人心、活络人情,这回却有些不情愿:“那个作绝名头虽响亮,却成日疯疯癫癫,他的话多半不能当真。你去了那几家咋开口?说你家死人没有?这样蝎蝎蜇蜇,不是平白讨嫌?就算那作绝说的是真的,他为何自己不去,偏要指使你去?典家二儿好端端就上吊自尽了,咱们那天去吊孝,你没听见?连他亲父亲、亲哥哥都不知道他为何寻了短见。我猜一定是招了邪祟,那张用自己不敢触这霉头,却拿你当驱邪符。那五家,家家都比咱们旺实百倍,他们都敌不过这邪祟,咱们这小户薄命,躲都来不及,还有撵着去浑搅浑招的?咱们虽欠了那五家一些情分,可这些年,哪个节气咱们缺过礼数?这该报的也算报得够了。他们出一两银子,只是牛身上掉一撮毛,咱们还一贯钱,却是斩下条牛腿来。再说,他们若诚心要你好,为啥从来不教你些彩画本事,让你也升进升进?他们五彩六颜的,一家比一家明艳,你却一辈子只在黄泥里打拌。”

  黄瓢子最怕惹事,本就有些疑虑,阿菊又比他更有成算,听浑家这么说,越发犹豫起来。但转念想到,父亲死得早,自己本事又低,这些年来,全仗其他六家帮扶,生计才算得了稳靠。张用若只是戏耍,那再好不过。可他说这事时,并不像说笑,反倒一再叮嘱,这事得极隐秘,去打问时,一定要小心,千万莫让那几家人察觉。万一张用说的是真事,这人命天一般,哪能不管?

  他一向顺着阿菊,这回却拿定主意,不管真假,都去探问探问。阿菊死劝不住,恼得丢了句:“起头拧,到头悔。你若不顾惜这家,便随你去招灾引祸!”说罢蹬掉鞋子,衣裳都不脱,上床躺倒,脸朝着墙,再不睬他。他也脱衣吹灯上了床,赔着笑让阿菊脱了衣裙再好生睡,阿菊却一动不动。他又温声劝道:“我只是去探一探,又不做啥。别的不说,若不是史行首和其他几家热心出力,你我能结成夫妻,能这么躺在一张床上?凭这一条,我也不能坐着干瞧。”

  阿菊却仍一声不出,黄瓢子便也不再多话,扯开被子,小心替阿菊盖上,而后躺在黑暗里睁着眼,心里翻腾不宁。他五岁便没了娘,虽然自小便随着父亲学黄土刷饰,可他心手都有些迟慢,一样活计,别人学一年,他得磨三五年。父亲过世时,他才十五岁,手艺只学到三两成。好在他父亲为人忠直重义,在彩画行里留了些善缘,人都愿意帮他。行首史大雅更屡次出面,让其他黄土刷饰匠人带携他。他跟着那些匠人做些零余活儿,继续慢慢学手艺。几年间都只够讨些饭食钱,哪里敢想娶妻成家的事?

  阿菊的父亲姓何,原也是一位彩画名匠,学的是杂间装。彩画七门中,杂间装最晚出,技如其名,杂收其他四装二刷纹样手法,混糅出一套装样。只是如同烹煮菜肴,一菜一式,原本各有风味标格,若将几道菜乱混一处,势必味乱格散,难以下咽,甚而令人欲呕。因此,杂间装始终被视为杂流,难入上品,只有少数暴富炫奇之家才爱。阿菊的父亲见识却超出前辈,他主取碾玉装,上汲五彩,中鉴青绿、解绿,下收丹粉、黄土二刷,渐渐融炼出自家面貌——明润为底,饰以繁纹华彩,如同绣络美玉、锦妆彩服,虽仍有些浮艳,却焕然耀目,隐然有并驾碾玉、齐辔五彩之势。除此之外,他更有一门绝技,极擅描绘龙纹。所绘之龙矫然遒劲,几欲从檐额上昂然而腾、卷云而飞,人都唤他“何飞龙”。

  五年前皇城翻造藏书秘阁,新楼建成后自然少不得彩画。这项御差由史大雅管领,召集典如磋、何飞龙及其他各门名匠,一同奉命绘饰。门额上须绘龙纹,自然由何飞龙承担。何飞龙绘制完龙身龙首,想着龙眼是全楼最醒目之处,得养足精神,一气点就,便空下龙睛,先去绘其他斗拱。那天是工期最后一天,众画匠一起忙到天黑才终于完工。何飞龙疲累过度,竟忘了点那龙睛。第二天,官家来巡看秘阁新楼,才上石阶,抬头一眼便瞅见门额上青龙缺了双睛。天颜大怒,虽未治死罪,却也将何飞龙发配到沙门岛,此生再无生还之望。

  阿菊那时十七岁,母亲早已病故,家中只有一个小她五岁的幼弟。父亲在时,仗一身绝技,银钱来路不愁,又素来爱呼朋聚友、助困救穷,钱财随挣随散,不但没有积蓄,反倒欠了不少债。父亲这一去,几个债主一起来逼讨,将她家那院宅子连同家什器物全都分占去。她只能带着幼弟,去人家做仆婢,辛苦自活。

  行首史大雅怜惜阿菊孤弱、黄瓢子穷寒,便亲自出面替他们说合,又召集其他几门,各自出钱出物,备办羊酒、添置家什,给两人完了婚。自此,两人才互有了倚靠,一同操持起这个家,渐渐过上这安稳时日。

  黄瓢子不由得想起父亲在世时常叨念一句话:“有恩不报,阴债不了;见善不行,福缘自停。”他一直活得窝窝缩缩,难得有扬眉伸头的时候。自欠了那几家的情后,越发觉着矮了一截,在他们面前始终直不起身来。这回正好一次还清,更能在人前显一次威、挣一段名。念及此,他心怦怦而跳,甚而有些激奋。心里不由得暗念:菩萨保佑,张用不是在戏耍,那几家真的要遭凶难。

  范大牙昨晚翻腾了一夜。

  一是因那颗大门牙时时作痛,脑仁嗡嗡跳响个不住;二则是为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他一直盼着父亲有天能回来,可如今,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这心也刚刚死掉,再不须等谁靠谁,这人却忽然回来了。想到“父亲”二字,他心里既厌又怕,像是空房见鬼一般。他娘却欢喜得那样,这让他越发厌恨那人,更不愿见那人。

  天才微微亮,他再躺不住,翻身下床,先去厨房缸边猛灌了一瓢冷水,牙痛才消了些,心头燥火也略降了降。想起那牙疼药,又从怀里取出那个小药瓶,家里没有酒,便小心抖了些药粉在嘴里,捧了一口水含着。呆立在那里,环视了一眼厨房,房子极狭窄,堆满脏破什物,余下的空地只够站两个人。其他两间卧房也都这般窄促,没有几样略值些价的物事。即便这般,也是他娘十几年辛劳,制卖了几千上万个特髻才勉强挣来。那人说他已经发迹,要接他们母子去淮南享福。娘辛苦这么些年,的确也该享些清闲了。想到此,范大牙心里一阵酸楚,又一阵恨,恨自己不成器,没能给母亲挣到富足安逸。而且,照眼下这情势,将来怕也难有大作为。这么活下去,还有什么可盼?他顿时无比灰心,垂头望着缸里冷幽幽的水,恨不得一头杵进去溺死。可这时,娘的卧房门响了,他忙收回心神,走了出去。

  他娘披着件旧衫,蓬头困眼的,越发显出疲老来:“儿啊,你今天起这么早?”

  “府里有公干。”

  “我赶紧生火煮饭。”

  “天还早,你再睡睡,我去外头吃碗面就成了。”他不忍细看娘的脸,埋下头朝外走去。

  “今天一定早些回来,你爹要来见你!”

  范大牙没有应声,快步走到外间打开店门,怕他娘追出来,忙闪身出去,随手关上了门,而后大步向开封府赶去。到了左军巡院,竟已有不少衙吏候在院门前,其他的吏员也渐次赶来。众人瞧着都有些异样,三三五五聚在一处高谈低论。范大牙不爱凑堆,便去对面饼摊上,牙痛,热的硬的都不敢吃,只买了两块麦糕,揪成小坨塞进右半边嘴里,小心吞嚼着,回到府院边,独自站在墙角听那些人议论。原来,每个人几乎都摊到一桩案子,而且尽都稀奇鬼怪。他听着,越发丧了气,自己只分派到萝卜案一点小零碎,且断了头绪,哪怕查出那个独眼田牛的下落,也丝毫轮不到功赏。

  正在烦怨,左军巡使顾震骑马来到,神色瞧着有些闷重,不似往日那般雄壮。他下马进了府院,万福随在身后,那些高级衙吏全都跟了进去。随后,程门板也来了,仍板着脸挺直身走了进去,一眼都没瞧范大牙。范大牙独自候在外头,想着心事。半晌,见胡小喜骑着头驴子赶了过来。范大牙不想说话,只点头唤了一声。胡小喜下了驴子,也没多话,眼里却闪着亮,似乎藏着些欣喜不愿人知道。两人一起走到门里,瞧着顾震挨个分派差事。隔得远,听不清楚厅上言语,不过看诸人神色,都有些肃重。

  等了一阵子,程门板领完差走了出来,听过他和胡小喜的回报,只躁躁喝了句:“都快去再查!”范大牙原想着能另分一些更要紧的差事,心里大为失望,却不敢言语,只得躬身应诺,随即忙转身离开。

  他边走边恼闷,自己被人这般呼来喝去,不知哪天才能舒眉展眼活几天?一时间,甚而想撂了这吏职,另寻一个活路。可默寻半晌,哪里有更好的活路?当初不正是没有其他好活路,才来应这吏职?他一阵沮丧,顿时觉着,这天地虽大,却只给他留了一道窄缝,连喘口气都艰难。可转念想到自己父亲,他又激起一股傲气:再窄再难,这也是我自家的路,并不要他来给我什么好路。

  于是,他加快脚步,一路又赶到南城外砧头老孙家,到了一看,院门开着,里头不见人,便走了进去,院里静悄悄没有人声。他一眼又瞧见那张小木桌,心里一刺,忙转过头,唤了两声。一阵窸窣脚步,那个凶胖妇人从旁边小房里走了出来,一只手缩在背后,似乎藏攥着什么。她瞪着圆鼓眼上下扫了两扫:“又是你?老贼虫出去寻生意了。”

  “寻你也一样。”

  “寻我?我啥都不知道。我只是这家里没嘴的牛、没眼的驴、没耳的狗。”

  “那个田牛你总见过吧?”范大牙正没发气处,顿时提高声量唬喝起来。

  妇人顿时怯了,斜翻着眼,嘴里却仍不服弱:“那一只眼的闷锤子,你若想寻他,该去找阿善。”

  “哦?阿善在哪里?”

  “在城里一家生药铺帮工。清明那天,天黑时,她还回来过一次,那神色瞧着似乎又惹了是非。爷女两个躲在这小房里唧咕了一阵子,老贼虫让她睡一晚,明早再走,阿善却不肯。老贼虫放不下心,把阿善直送到了巷口外,我扒在院门边瞅了瞅,见一个黑影等在巷口边,跟着阿善一起走了。我一眼就瞧出来,是那个独眼闷锤子。”

  “哦?阿善是在城里哪家生药铺帮工?”

  “丑婆婆药铺——对了,小哥,你认得字吧,你帮我瞧瞧这纸上写的啥?”

  妇人将藏在背后的手伸出来,手里攥着一张纸。范大牙接过来一看,是一张钱契,印着秦家解库的图纹,上头钱数写的是二百贯,放债人名字则是孙十七。他忙问:“孙十七是谁?”

  “那老贼虫。小哥,这纸上头究竟写的啥?”

  范大牙心里暗惊,孙老头只是个砧头匠,修补一个砧头,不过一二十文钱,哪里来这么多钱,竟还能在秦家解库放债收利?他忙看日期,是昨天才签的。

  “这是从哪里来的?”

  “昨天夜里,有人敲门,那老贼虫出去开的门,我听着是个后生的声音,把这张纸给了老贼虫,说‘你女儿让我给你送这个来’,两人低声说了几句,我没听清。赶出去看时,那后生已经走了。我问老贼虫这纸是啥,老贼虫鬼绰绰的,不告诉我,贴肉揣在怀里,今早出门前又悄悄藏在了他女儿床褥子底下,一个字都不跟我讲。”

  范大牙越发惊疑,随口说:“哦,是道观里祈的吉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