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3章(2 / 2)


  他忙要忍住,张用却笑着制止:“要哭就哭,怕什么?人都以为能忍能憋不掉泪,才是真英雄。其实这泪水呢,流出来是泪,憋回去变尿。有泪不敢流,偏要胀尿胞,道是真英雄,实则一个傻尿桶。”

  胡小喜听了,噗地又笑了出来,鼻孔里猛然喷出个大鼻泡出来。他慌窘欲死,忙伸手揩掉。张用和那女孩儿却一起大笑起来,那女孩儿笑得尤其大声,捂着肚子,眼泪都笑了出来。犄角儿先还绷着,后来也忍不住笑了出来。胡小喜见他们笑得真率,毫无恶意,也不再顾忌,跟着笑起来。笑声惊得邻舍的狗吠起来。隔墙一个老者推窗大骂:“夜半三更的,鬼叫什么?爷才蒸好一笼羊肉小馒头,刚揭锅盖儿,就被你们闹醒了!”他身旁一个老妇立即嚷道:“老咬虫,又背着我偷吃!”两人似乎抓扯闹骂起来。他们一听,更笑得止不住,都笑得没气力了,才终于停歇。

  张用坐倒在门槛上,揉着肚肠笑问:“鼻泡兄弟啊,你是来查萝卜案的?”

  胡小喜才点了下头,张用又说:“你只知道有四桩萝卜案,我这里又发现一桩。我可以替你解开这案子,但你必须听我的。”

  程门板提着灯笼,走下河岸,查看过郑鼠儿的尸体后,他心里暗暗犯愁。

  除了嘴里含的那根萝卜,尸首上找不见凶手的任何线头。看伤口血色乌凝,再听旁人讲述,只能大致推断应该是前一晚行的凶。当地的里正一直候在旁边,说昨晚对岸那个宅院里发生一桩神异,一幢才建成的楼竟凌空飞走,河这边的人全都奔到岸边去瞧,凶手怕是那时趁乱下的手?程门板朝河对岸望过去,那宅院黑漆漆的没一点灯光,什么都瞧不见。他向来厌烦这些鬼怪邪说,没有答言,叫里正寻两个人守在尸体旁,不许任何人靠近搬动。

  安排完后,夜已深了。他背转身偷偷摸了摸钱袋,只剩几十文钱,不够租驴子,只得步行往家里赶去。

  其实,即便钱够,他恐怕也舍不得。他每个月月钱不足五贯,为查案办公事,时常要倒贴一些,剩下的只勉强够他一个人日用,家计全靠妻子操持那间簟席铺子。妻子倒从没说过什么,他却始终有些愧疚。有愧疚,便难在妻子面前立住威望,这是他最怕的,因此,他不肯丝毫流露。为藏得好,便反其道,转愧为傲,常在妻子面前板着脸。妻子果然对他始终有些畏敬。

  他得偿所愿,心中愧疚却因之更甚,要更多傲冷才抵得过。于是,愧与傲如两头不断增重的挑子,压得他异常难受。而且,妻子性情、品性、才干其实都让他暗地赞悦,极想爱慕疼惜妻子,却同样不敢表露。由于存了这些戒心,虽然同床共枕,本是世上最亲近之人,反倒比旁人隔得更远,这让他有时沮丧之极。人活一世,真正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却又不得不继续垒墙、缠丝,把自己生生作弄成个孤牢独囚。

  独自走在夜路上,这孤寂之感尤其浓烈,他却找不见其他破除解脱之法,唯有强煞住念头,转而去想公事。刚才他从那家肥皂团工坊的工匠口中得知,郑鼠儿也是澶州顿丘人,三年前逃难来京,同乡好友一共有九人,号称“顿丘九虎”。

  这个消息让程门板总算稍稍看清些眉目,后头这三桩萝卜案遇害人都是顿丘同乡,最早发现的那具尸首恐怕也是。这么看来,起因若非是同乡内讧,便是一起得罪过什么人。至于萝卜,恐怕是事件起因。

  中午他让胡小喜去查问那个猫窝匠人,不知道查得如何了。一想起胡小喜,程门板心里隐隐一刺,有生以来最让他羞辱的便是胡小喜那次笑。虽然事后知道他自小有这笑癖,并非是轻辱取笑人,却仍让程门板一想起心里便如油煎一般。他原想撵走胡小喜,但这样一来,周围人恐怕会越发嘲笑自己。他只能强忍羞愤留下胡小喜,至少能得个宽怀大度的名儿。另外,胡小喜在身边,还能时刻警醒自己,任何人都能羞辱你,任何时刻都不可松懈。

  好在胡小喜办事勤快,这一年多倒也替自己分担了不少差事。让他去查问那个猫窝匠,他自然不会偷懒。“顿丘九虎”剩下的几个人也只能等明天再去查问。

  他一路默想,不觉间走到南薰门外,护龙河岸两边小街灯烛荧亮,夜市上传来一阵阵肉香油香,他才想起自己夜饭都没吃,肚里饥饿起来。他停住脚,有些犹豫。每天不论多晚回去,妻子都在小泥炉上给他煨着饭菜,烹煮手艺也比这夜市多数摊贩好许多。但妻子每待他一次好,他心里愧疚便多一分。许多时候,他都宁愿在外头吃,多辜负几回妻子,心里反倒轻松些。他望着夜市,寻思了片刻,不由得沮丧焦躁起来。堂堂一个男儿汉,日日尽为这些琐屑烦心,还成得了什么大功业?但旋即,他心底里隐隐觉得,自己这辈子恐怕只能这么碌碌琐屑到死。他顿时一阵悲凉,望着四周往来行人,竟不知该何去何从。正在发怔,忽被旁边一阵叫卖声惊醒:“燋酸豏!麻油鲜煎燋酸豏!”

  他扭头望去,见街角一个小食摊上,挑着盏白纸灯笼,一只泥炉上架着口浅底锅,锅里浸了一层热油,滋滋地响,油面上十来个小面角儿,煎得焦黄润亮,那摊主正拿着一支小铲不住翻动,散出一阵阵香气。

  他忽然想起新婚那年元宵节,他带妻子去州桥看灯,他本就不爱言语,妻子那时又极怕羞,两人一路上一句话都没说。路过夜市时,他发觉妻子扭头盯着街边一个小摊,他顺着看过去,是燋酸豏。他问:“想吃?”妻子羞怯点了点头。他便过去买了四个,用油纸托着,递给妻子。妻子却先拈起一个递给了他。他们身旁树上挂着盏桃红细纱罩的走马灯,里头一层透亮白绢,绣了一枝鲜艳桃花,不停旋转。灯光映着妻子秀巧的脸,如春光映桃花一般,给那娇羞平添了几分明艳。尤其那秀眼明眸,春水一般莹莹闪动,让他心头一阵颤。他怕被妻子瞧破,慌忙接过那燋酸豏,低头咬了一口,里头是腌酸豆角馅,酸香爽脆,他虽见过,却是头一回吃,不由得点了点头。妻子一直盯着他,见他爱吃,欣然一笑,也拈起一个轻轻咬了一口。四目相对,两人一起笑了起来。成婚几个月来,这是他头一回笑。也是许多年来,唯一一回情不自禁、满心欢悦。

  想起那时情景,他心头一暖,不由得走到那摊子边:“四个。”

  第十五章 萝卜

  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

  ——苏轼

  宁孔雀坐在绣架前,轻拈绣针、细引乌丝,在白绢上慢慢绣着。她绣的不是花鸟,而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去年,她夫妻两个约了姐姐、姐夫去东郊赏春,回城时经过烂柯寺,姐姐宁妆花要烧香,他们便陪着进去。她从不信这些,不愿进佛殿,便独自在院里看那株梅树。树枝头一只小蜘蛛悬着丝落到她头上,她忙一把扫掉,连发髻上那支青玉孔雀簪也拍落在地。这是京城第一玉匠、天工十八巧里头的“玉巧”裴虾须特地为她雕造的,裴虾须镂雕功夫精至毫末,阴纹纤细圆劲,如同虾须,因此得了个“虾须雕”的名号。宁孔雀忙捡起玉簪一瞧,见簪上沾了许多灰尘,尤其那些细缝里,灰尘钻进去拭都没法拭。而那只小蜘蛛则在不远处慌逃,恼得她过去一脚狠狠碾死了。

  这时,身边忽然有人感叹:“花落不因蜂蝶去,风起何关燕雀来?阿弥陀佛。”

  她扭头一看,是个小和尚,左手合十,右手拿着卷经书,瞧着温文和善。她虽没听懂小和尚念的是什么,却也知道他是在责怪自己不该杀生,便反驳道:“是它来招惹我,你倒来怪我?”

  “道是怨莺啼春乱,只因心事难与言。阿弥陀佛。”

  宁孔雀听了,心忽而一颤。许多夜晚,终于绣完当天的活计,又将家中里外都安排停当后,她才能回到卧房,坐在绣墩上歇口气。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始终那般疲惫,像只用旧的绣枕一般,里头空洞洞,填满了委屈。这委屈跟姐姐都没法说,日日堆积,化成百样焦躁,随处发作。她自己其实不愿这样。

  她不敢再轻忽这小和尚,忙敛容恭问:“请问小师傅法号?”

  “小僧弈心,多舌唐突,还请女施主宽恕——”弈心望着她,眼神中隐隐有些关切,“这部《心经》请女施主收下,若有烦恼,默诵一遍,有宁神静心之益。”

  “可我识不得几个字。”

  “不识字更好。佛法不在文字言语中,只在一心清明间。”

  她没再推辞,道过谢,双手小心接了过来。回去后,她掀开那经书,见大半字都不认得,但一想弈心小和尚那话语神情,料必不会诳人,便另请木匠制了一张绣架,裁了三尺白绢,绷在上面。心里躁郁时,便坐下来,用墨丝将那经书上的字一个个绣出来。果然如弈心小和尚所言,只要坐下来绣这经书,心顿时便能清静下来。一年多来,她已经绣了十几幅,绣好一幅便拿去卖给绣坊。她绣的《心经》价自然高,一幅甚而卖到十贯。她六七岁便开始跟着父母进丝绢、卖锦缎,自小便养成分文必争的性儿。然而,卖绣经的钱,她一文都不愿用,全都拿去施舍给穷苦之人。这成了她抒泻心中躁郁的唯一渠路。

  不过,今晚她不是由于躁郁而绣经,相反,她从没这么安悦过。嫁给丈夫牛慕三年多,就像是嫁给了一只会走路的空袋子一般,不但丝毫没有助力,反倒要日日往这袋子里填米填肉,填满后又得背负它度日。直到今天,这个丈夫终于像丈夫了。不但愿意替她分担忧愁,那言语神情间一冲而起的男子气概,更让她一直强撑了许多年的心终于能歇一口气。虽然牛慕那样一个人,百事不通,恐怕也打问不出什么。不过只要他有了这心,她已极知足。

  她坐在绣架前,反复回想丈夫临出门前那些话语和笑容,一个人不由自主便露出笑来,甚而连姐姐失踪的事都暂忘了。

  眼看着窗外天越来越黑,她渐渐有些担心起来,不知丈夫去了哪里。正在忧心难宁,忽然听到院门砰地被撞开,接着便传来丈夫的叫嚷声,她心里一沉,丈夫似乎吃醉了。

  她忙起身迎了出去,见丈夫歪坐在门边,靠着门框,扯着嗓高声念着什么“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她顿时愣在堂屋前,像是炎夏天猛然被冻雨浇透。婆母听到,也忙赶了出来,见到儿子这样,挣着老腿急步过去骂道:“呆茧儿,你这是造死啊!宁家姐姐不见了,你却出去灌尿汤,还敢在这里高呼大嚷的!”

  牛慕却似乎没听见一般,抬起头望向宁孔雀,嘿嘿怪笑了两声,随即拖着舌头骂道:“女子四德,除了妇功,你算略尽了些本分,其他三样,妇德、妇言、妇容,哪一样你沾得上半毫?三年了,连个鸟卵也怀不上,你是想让我牛家断后?我容让你三年,已容让够了。你若再不悔改,我也便再无恩义,一纸休书,逐你出门。”

  宁孔雀直觉得这些话,一字一字,利箭一般,尽都射向自己胸口,射穿了心。她冻住了一般,分毫动弹不得,泪珠一颗连一颗大滴滚落。

  张用坐在门槛上,摇着扇,弹着舌头,略想了一阵。

  这萝卜案藏了许多鬼,但此鬼非彼鬼,乃是有人扮鬼。他最爱的便是揭破这人间之鬼,因此兴致大涨,连水运仪象台都暂且靠后了。

  他站起身,一把扯起胡小喜:“鼻泡老弟,走,去力夫店!”

  胡小喜有些诧异:“都已过二更天了。”

  “茶待蛰后,姜趁霜前,捉鬼正要夜半时。犄角儿,拿灯笼,咱们租驴子去。”他又望向仍坐在院里垂头落寞的柳七,笑着说,“杨八兄,你也一起去!”

  柳七先是一愕,随即明白了他的用意,知道他是在替自己遮掩身份,便忙站起身。

  “小娘子没找见,我睡不着,我也要去。”阿念回头看了一眼仍在廊下拣豆子的区氏,望向张用,脸露哀求。

  “好!”

  “谢谢张姑爷!我另取一盏灯笼。这盏不能拿出去。几年前,官家见了小娘子刻丝,爱得了不得,特地赐了这盏灯笼,让内侍送来的。小娘子说官不官家的她不管,但这上头绣的这只翠鸟神态极好,她夜里吃碧光酒时,专要点这盏灯。有天还吟了句诗呢,说‘柳借春光吟翠鸟,花凭细雨谢东风’。”

  张用听到那句“官不官家的她不管”,心里一动,越发觉得朱克柔这女子堪可为友。

  阿念慌慌跑进堂屋,片刻后又快步跑了出来,手里提了盏白绢圆筒灯笼,上头绣了一丛兰草,草叶上一只红壳双叉角的甲虫:“上回找不见那只独角仙,我伤心了两天。小娘子特地给我绣了这只独角仙,让我拿到白虎桥灯笼顾家,请天工十八巧的‘灯巧’顾星山绷了这只灯笼。张姑爷,你瞧,这只独角仙和我丢的那只一模一样。”

  “难怪你爱梳这双叉髻,犄角儿偏又叫犄角儿,你们两个叉叉对叉叉,正好一起去叉鬼,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