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清穿后,太子能听到我的心声第186节(2 / 2)


  于是,刚过了年没多久,康熙就自个儿偷摸摸上路,带上了自己的侍卫和梁九功。

  至于女人……女人只会影响我的速度,还会暴露我的坐标。

  梁九功在安排琐碎事情方面,的确能够称之为万能秘书,

  当胤礽知道康熙竟然微服私访出京时,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了,他登基以来,很多事情都要他处理。

  或许是看他年轻,又或者是不满康熙退位给他,宗亲们仗着自己族老和长辈的身份,不断的搅拌子。

  当年皇阿玛可能还会纵着他们,但胤礽不会。

  他一登基没多久,老四就带着他的改革‘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来了,其实,他还有一个‘官绅一体纳粮’的想法,只不过不太敢全部拿出来。

  毕竟太子刚登基,现在位置还不太稳呢。

  所谓的摊丁入亩,现在大清税收主要以人头税,只要一出生,活在这个世上就必须交税,导致很多世家藏匿人口,交不起税的百姓为了生存变成了佃农,这就极大影响了大清国库的税收。

  而摊丁入亩,也就是将税收放在土地而非人口上,越多土地便交税越多,这是打压世家、缓解土地兼并的一大重要举措。

  火耗归公,现如今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的银钱上交给朝廷,如征纳运往京城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损耗,每缴纳粮食一石,加耗两斗,也就是要缴纳一石两斗。(源于百度)

  如今改革后,将耗损改为法定正税,减少了人民的额外负担。

  另一方面,老八又提议增加官员的俸禄,毕竟俸禄太低,养不起家,也会让那些本应该不贪的人,也不得不为了家里的生活而没办法去贪污受贿。

  胤礽对此都在积极的考量与接纳,召集了不少的皇子和重臣商议此事,不得不说,老四还挺有用的嘛,难怪当年皇阿玛会选他为继承人。

  从他的心声中,还听到了‘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也就是官员乡绅跟老百姓一样服徭役和纳税,直接打破了官绅的特权。(愿与百度)

  不过,这个要等到稳定政权之后才能做。

  摊丁入亩,倒是挺不错的,如果能打压贪官恶绅,将他们兼并的土地再分发给老百姓,之前的那些高产量粮食,就能够到老百姓的手里了。

  再加上开放了海禁,那些乡绅也可以将自己的目光放在海外,而不是只盯着老百姓手里的一些土地。

  胤礽觉得,摊丁入亩一事,还是颇为重要,也会引起大波动,几位兄弟……也该动动手了,别总是想着下西洋。

  胤礽:朕不能去,你们也休想跑。

  “这关乎大清的未来和百姓的希望,诸位可不能够散漫,知道吗?”胤礽还是很相信皇阿玛的教育,皇阿玛亲手教育出来的孩子,想必对大清……还有蛮有感情的吧?

  但是,为了避免他们懒散和敷衍,想起了当年让京中那些纨绔子弟去管理修路时的举措,还是得让关系一般的两个人相互监督?

  除了这个事情,平时也要处理其他很多政务,等忙完一段时间后,发现……皇阿玛呢???

  才知道,皇阿玛……微服私访去了,至于从哪个方向出发,他不知道!

  可恶,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这么任性?

  ……

  以往都是向南出发,现在打算向西走。

  从京中出发,不得不说,当年太子修路也做得挺好的,后来还从西洋那边发明了什么水泥,瞧瞧这路,啧啧啧,像一块又长又大的石头,十分平稳。

  首先经过的是河北地区,这片区域距离京城最近,农历的阳春三月,冰已经开始渐渐融化,进入春耕准备阶段,开始犁地了。

  一家人在田里,有人负责犁地,有人负责拿锄头弄渠沟。

  看着忙碌的一家子在努力耕种,康熙看着也觉得动容,身为帝皇,他不是那种‘何不食肉糜’的人,还举行过耕田礼,亲自下地种过田呢。

  马车停下,他要去慰问一下大清的子民。

  早早出发来耕田的老百姓看到一辆华丽(对他们来说多几个金银吊饰就算华丽了)停在路边,从马车上走下来一个看着很威严的中年人。

  站在那儿看着他们,淳朴的老农一家都以为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错事无意间惹着了贵族老爷,还是准备来强行收购他们的田地?

  特别是那位老农,身为一家之主,在这个时候就该勇敢的站出来,有些佝偻的身影,缓缓走了过来。

  在他走过来的时候,康熙身边的人都警惕的看着这位老农,特别是那带刀侍卫,手已经放在刀柄上了。

  要是他敢乱来,这把刀第一时间就砍了过去。

  “这位老爷,不知道,您站在田边看我们,是有什么吩咐吗?”老农也知道在这些贵族老爷眼里,自己身份低贱不配触碰,隔着远远就躬身询问。

  生怕这位贵族老爷觉得自己无视了他,心里不爽。

  还真别说,真的有这样的贵族老爷,会因为这种小事儿不爽,他活了这么多年,是有些生存小智慧的。

  “你们这是准备开耕了?”康熙态度甚是温和,旁边的梁九功还给他拿来了小矮凳坐下,小桌子也摆上了。

  可见康熙是想坐在这儿欣赏田园风光,并体恤一下民生的疾苦……哦,不对,是关心。

  “对。”老农解释,“现在不开始准备,就赶不上雨季,而且现在朝廷分发的粮食,比较耐寒,现在就可以种下去了。”

  一提起朝廷发现的新作物,老农就满是感激,话题就停不下来了,“是真的要感谢朝廷,这土豆番薯的产量的确很高,还有那玉米,现在忙碌一年到头,能填饱肚子,还能有余粮了。”

  “那的确不错,”康熙点点头,想起了之前太子还在皇庄里种了什么杂交水稻,“听说朝廷在研究新的农作物,杂交水稻亩产能达到四百多五百斤了呢。”

  “真的吗?没听说过呢,不过,朝廷应该很快来推广了吧?”推广这个词,还是之前那位皇阿哥说的,希望大清百姓们个个吃得饱,穿得暖。

  还种植了棉花,还有建了工厂,有什么纺织机,衣服都变便宜了不少,去做工的人,都能拿到银钱。

  “对,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不过还在试验中,要等一两年吧?现在的日子,是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康熙温和笑着,跟老者交谈,态度还颇好的说起了闲话。

  “是啊,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钦差王爷在给我们发粮食种子时,还顺手查抄了贪官,给我们修了路,以前都是要徭役,可钦差王爷可好了,用钱请我们去修路,我儿子还靠修路挣钱取上了媳妇,老太婆也给人做饭,不过可惜,修路完了之后,就没了这笔收入了。”